历史废锡回收
我国制锡工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明清时期锡雕在民间已相当盛行。莱芜制锡艺术在清朝乾隆年间就得到高度的发展,达到莱芜锡加工工艺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从事锡加工制作的业者不下千人,器物主要以生活用品和礼器为主,。据传,当时到处是打锡卖锡的吆喝声,加工作坊主要分布在现杨庄镇、寨里镇一带,由于时人大多崇尚锡制品,婚丧嫁娶、馈赠亲朋好友更是以锡制品为贵,因此,锡加工成为当时莱芜重要的手工业之一,也是村民农闲时的主要经济来源。莱芜锡雕创始人在此基础上,选取质地、色泽俱佳的上等锡,精工细作,摸索创作出了主要以观赏为目的的艺术制品,在民间收藏。
当时锡加工艺术的代表首推莱城西关王氏一家。公元1780年,莱芜城西关制锡世家王家,综合多种艺术,创制了第一批锡雕制品一配套茶具、酒具,其锡制品已脱离单纯生活用品加工的范畴,上升到了以艺术欣赏为主题,兼具实用性的艺术层面上来,以后,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雕制工艺不断提高,创造性的应用了浮雕艺术和镶嵌技法等,形成了独特的工艺技巧和精湛的构思设计,用这种技术和工艺生产的锡雕产品,洁净光亮、幽雅别致、玲珑剔透、独具风韵,成为莱芜当时集锡制品之大成者。文人雅士纷纷到王家定制各种器皿,能拥有一件王家的锡雕制品,成为当时上层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从此,“莱芜锡雕”以造型美观、技艺精湛、独具一格而著称于世。
锡雕一问世,就受到朝廷的垂青,成为贡品。曲阜博物馆珍藏的满汉全席锡制餐具,即为鲁王工坊第三代传人王业普(字元吉)所做,是乾隆为女儿出嫁时专门定制的嫁妆,资料记载为:“乾隆女儿婚嫁到曲阜,由京派人到莱芜定做” 。在公元1914年美国全球物品展览会上,锡雕荣获“巧手如神”、“巧夺天工”两大金奖,南洋展览会荣获最优龙牌奖,鲁王工坊第五代传人王俊亭(字洪熙)的作品在公元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国际银质奖,使莱芜锡雕艺术从此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至今天我们也没有完全了解古代中国废锡回收利用?
今天,中长期看,锡需求的增长离不开电子产业的持续高速发展以及其他对锡需求的新兴行业的发展。目前来看,未来在锡供给出现困难,锡价有望长期维持高位的情况下,需要注意一些传统行业在材料使用上对于锡的替代。比如目前已经出现的在一些食品材料包装上用铝替代,锡合金用其他合金替代等现象。目前全球新的锡矿山发现还很少,对锡资源的勘探需要增加投入以保障长期供给。在锡资源实质性增加以前,以目前的供给状况,锡的供给会呈现出越来越少的状况。而锡需求可能因锡价高昂而减少,特别是那些锡占成本较大比重的产品,可能会出现替代现象。
中国不仅是全球锡资源储备和锡供给的第一大国,同时也是全球锡消费的第一大国。中国的锡消费差不多等于整个欧洲和美国的消费总额。所以废锡回收也直接影响到中国锡供需状况,也将影响到全球锡供需情况。